杭州旅游切換城市

      㕵㕵㕵  查看地圖

      當前位置: 杭州旅游網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簡介

       杭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大城市,浙江省省會。

        杭州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是我國7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杭州以其秀麗的山水和獨特的風貌,古往今來吸引著海內外各方人士。杭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之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杭州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區的開放城市和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
        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等譽稱。幾百年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諺,一直廣為流傳。“人間天堂”至今仍為國內外人士對杭州的美稱。
       
        (一)
        杭州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東臨杭州灣,南與紹興、金華、衢州三市相接 ,北與湖州、嘉興兩市毗鄰,西與安徽省交界。杭州的行政區劃歷史上幾經變更,1985年共轄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半山6區和余杭、蕭山、富陽 、臨安 、桐廬、建德、淳安7縣。全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3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43.0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24.67萬人。
        杭州地處江南古陸南部邊緣、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貌復雜多樣。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主干山脈有天目山、白際山、昱嶺、 千里崗、龍門山,群山起伏,溝谷幽深。山地和丘陵都有喀斯特發育和帶狀平原分 布。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 特征。全市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適宜于多種植物生長。杭州江河湖泊眾多, 水資源和水力資源豐富。浙江省的最大河流錢塘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市大部分地區。東苕溪分布在北部臨安、余杭境內,水流匯入太湖。全市土地面積,山地丘 陵約占66%,平原約占26%,江河湖泊等水體約占8%。杭州處于亞熱帶季風 區范圍,全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左右,無霜期25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杭州的自然環境,為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

        (二)
        據建德李家鄉烏龜洞內發掘出的“建德人牙”化石鑒定,早在5萬年前 就有古人類智人在杭州地域生息繁衍。從杭州北郊良渚和老和山一帶的考古發掘中 ,發現一批古代原始村落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證明在四、五千 年以前,杭州人的祖先就在這塊宜人的土地上聚居生息。當時人們主要從事原始的 農業生產,兼事畜牧、漁獵和采集。農業生產已進入犁耕階段。手工業已開始從農 業中分離出來,在制造陶器、加工玉器、竹木器制作和絲麻紡織等方面都已達到較 高的水平。考古文物表明,當時的杭州先民已處于原始社會晚期,即將進入文明時代。
        杭州地于2200多年前秦國時開始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會稽郡。其時錢唐縣是一個山中小縣,三面環山,東南一 面臨水,與大海相通。現今的杭州城區尚在海中,后來由于錢塘江水流帶下和海潮 涌上的泥沙不斷堆積,逐漸成為陸地。至南朝梁、陳年間,先后置臨江郡、錢唐郡 ,郡治錢唐縣。隋開皇年間改錢唐郡為杭州,將杭州和錢唐縣的治所移至柳浦之西 的鳳凰山麓,并開始營建杭州城垣。隋煬帝又開鑿江南運河,使杭州成為貫串中國 南北的大運河的終點。從此,杭州改變了原來的山中小縣的地位,逐步成為水居江 河之會、陸介兩浙之間的要地,走上大都市的發展歷程。至唐代中期,杭州成為“ 珍異所聚、商賈并輳”的商業都市。又由于杭州刺史李泌、白居易在任期間 ,興修水利,在城內鑿井以供居民飲水,在西湖疏浚筑堤以利灌溉農田,使杭州經濟日益發展,人口迅速增加,一躍成為當時的東南“大都”、“名郡”。
        五代時,臨安人錢镠建立吳越國,定都杭州,時稱西府或西都。當時中國境內干戈擾攘,四方鼎沸,北方的許多地方屢遭兵燹,一些大都市衰落,唯獨吳越國由于錢氏王室實行一系列“保境 安民”政策,戰爭破壞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和文化也得以繼續發展。杭州作為吳越國的首都,開始成為全浙江(還包括今福建北部和江蘇南部的一些地區)的 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錢氏王室又重視發展海上交通,同南北各地及海外一些 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并修筑捍海石塘,多次擴建杭州城垣,內筑“子城”,外修“羅城”;遂使杭州這個新興都市進一步崛起,趕上和超過原來浙東、浙西和蘇南的其他都市 。
        北宋期間,置兩浙路,杭州為路治所。經過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曾在杭州兩度 擔任地方官的蘇軾等人在市政建設方面的建樹,不但使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更加繁榮 發達,而且使西湖山水更加秀麗,時人譽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
        宋室南渡后,先以杭州為行在所,后正式定都杭州,升杭州為臨 安府。杭州成為南宋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給都市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利 的條件和機遇。隨著宋室南遷,北方大批人口流寓杭州,使杭州人口急劇增加。據咸淳《臨安志》記載,其時臨安府人口已達124萬多人,其中府治所在地錢塘、仁和兩縣的人口達43萬多人。在北方移民中,除了有皇室、貴族、官宦、富紳外 ,還有大批文人學士和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飲食服務等各種行業的能工巧匠 ,他們定居杭州,促進了杭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據《夢粱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等典籍記載,臨安城內的工商業有414行,各種手工業作坊有22類,生產小商品170多種。其中尤以絲織業最為興盛,除有大量的民間作坊外,還有綾錦院等規模較大的官營工場,所產的緙絲、纻絲和綾、羅、錦、緞名揚海內外,人稱臨安為“絲綢之府”。造紙、印刷、制瓷、造船等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當時的臨安不僅是國內最繁盛的商業都市,而且是主要對外貿易口岸之一,又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一年四時商賈游客云集,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驛館旅舍隨處可見。臨安的文化教育事業相當發達,除有太學、武學、醫學等國家教育機構外,還有府學、縣學等各類學校,居民中從事各種文化戲藝的人也不少。為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南宋朝廷還著力進行市政建設,營造宮殿和官署,擴建城墻 ,修筑道路,整治河道,疏浚西湖,建造園林,從而使杭州更加繁華和美麗。在南宋150多年間,是封建社會時期杭州都市發展的鼎盛階段。
        宋亡元立,杭州城市受到很大破壞,臨安府改名杭州路,為江浙行中書省的治所。杭州在政治上的地位雖有下降,但仍不失為我國東南的重鎮,其繁榮的工商業和優美的西湖風景仍然吸引著四方客商和游人紛至沓來。意大利旅行 家馬可·波羅曾稱當時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
        明代,改杭州路為杭州府,為浙江行中書省和浙江布政使司的治所。清代,仍稱杭州府,為浙江行省省會。明清時期,杭州的工商業進一步發展。除傳統的絲綢生產外,曾出現了“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線、杭煙)等手工業名特產品。在絲織業中還出現了以雇傭勞動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在文化、教育方面,創辦書院之風盛行,曾出現崇文書院、敷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和求是書院等著名書院。西湖自元代以來長期未加整治,逐漸湮廢,明清期間進行了多次疏浚。特別是明代正德年間,杭州知府楊孟瑛力排眾議,對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來杭巡游,對西湖的整治也有所推動。
        清末,杭州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杭州被辟為通商口岸,在拱宸橋地區設立通商場和日本租界。在日租界內,一切行政、司法權都為日方占有,成為“國中之國”。日方在租界和通商場內設警署,辦報紙,開辦各種企業、商店和郵政所、銀行等,并同當地的地痞流氓、幫會勢力互相勾結,開設所謂“六館”(煙館、妓館、賭館和戲館、茶館、菜館),大肆進行經濟、文化侵略。
        辛亥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幾千年封建王朝在杭州的統治 。中華民國成立后,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置杭縣,直屬浙江省,為省會所在地。民國16年(1927),劃杭縣所屬城區和部分郊區設立杭州市。此后 ,杭州一直為浙江省的直轄市和省會。
        自中華民國成立后,杭州一度成為新舊軍閥混戰之地 。民國26年(1937),日軍大舉侵華,杭州淪陷。在日軍侵占期間,杭州遭 到了空前的浩劫。日本侵略者到處燒殺搶掠,被殺的抗日志士和平民不計其數,在市郊喬司和富陽宋殿村等地都有大批平民被殺,留有“千人坑”的遺址。日本侵略者還實行統制經濟的政策,大肆掠奪各種戰略物資,并瘋狂破壞各種市政設施和名 勝古跡。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國民黨政府推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杭州人民仍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杭州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后,一方面 加深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開始改 變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形成的閉關鎖國狀態,促進了近代的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興起。杭州陸續出現了一批絲綢工廠、棉紡織工廠、機器制造工廠和火力發電廠、造紙廠、火柴廠等近代機制工廠。根據民國20年(1931)的不完整資料,其 時杭州的機制工業已有28個行業、226戶,從業人員10800多人。近代的金融業、郵政電信業以及公路、鐵路、航運、航空等近代交通運輸業,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杭州的近代教育事業發端較早,曾經出現國立浙江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等著名學校。然而,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杭州的近代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在日軍侵占期間和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摧殘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統治,許多行業和單位已處于奄奄一息的困境。

        (三)
        杭州人民具有愛國、民主、革命的光榮傳統。早在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就在富陽縣爆發了唐yu(上“宀”下“禹”)之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建立以錢唐縣為中心的農民政權吳國。隋煬帝大業九年(613),余杭人劉元進領導農民起義,一時擁眾10余萬人。唐高宗永徽三年(653),睦州農民起義女領袖陳碩真曾率部攻下桐廬、於潛等大片土地。北宋 宣和元年(1120),在睦州又爆發了方臘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軍曾攻下睦州、杭州、婺州、衢州等6州50多縣,威震東南半壁。清咸豐十年、十一年(1860、1861),太平軍曾兩次攻占杭州,特別是第二次占領達兩年之久 ,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實施了一些有利于貧苦大眾的政策。辛亥革命前夕 ,杭州的許多革命先行者在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力量、組織革命武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清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后,浙江和杭州人民迅即成立新軍 ,一舉光復杭州 ,成立浙江軍政府,并派部隊參加江浙聯軍,為光復南京作出了重大貢獻。
        辛亥革命后,杭州人民繼續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爭。民國8年(1919) 發生的“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杭州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愛 國游行和罷課、罷工、罷市斗爭,并創辦了《浙江新潮》、《錢江評論》等進步刊 物。民國10年(1921)9月,在蕭山衙前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成立 了歷史上第一個由中國共產黨人組織和領導的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開展減租反霸斗爭。民國11年(1922),中國共產黨杭州地方組織成立,領導群眾為促進國 共合作和反對新舊軍閥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許多革命志士為此而被捕入獄和 英勇獻身。在抗日戰爭期間,杭州人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采取各種方式開展抗 日救亡運動和武裝斗爭。抗戰初期,我國駐杭陸軍和空軍對侵華日軍進行了多次抗擊。新四軍在杭州郊縣開展了持久的抗日游擊戰爭,不斷打擊日偽頑勢力。中共上海職工委、蘇南區黨委和浙東區黨委先后派員來杭建立點線,開展隱蔽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后,杭州人民為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配合人民解放戰爭,開展了以反賣國、反內戰、反迫害、反饑餓為主要內容的愛國民主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 ,此伏彼起。民國36年(1947)10月發生國民黨當局殺害浙江大學學生自 治會主席于子三的慘案后,杭州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迫害、爭自由、求生存的 群眾運動,并得到全國各地和國際正義人士的支持和聲援,給國民黨反動統治以沉 重的打擊。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杭州人民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領導下,進行了護廠、護校、護橋等斗爭,終于在1949年5月3日迎來了杭州的解放。從此,杭州這座被譽為“人間天堂”的美麗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開始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四)
        杭州解放時,舊社會留下一個百業凋零的爛攤子。根據不完整的資料,解放前夕,杭州城區失業和全無收入的貧民約達5萬多人,占總人口10%以上。194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僅2.55億元,人均不到90元;全市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1.41億元 。解放后,杭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進行鎮壓反革命、土地 改革、民主改革等社會改革的同時,努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由于人民成了新社會的主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逐步確立,明顯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杭州的經濟和各方面建設事業有了迅速發展。到1957年,杭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達7.04億元,比1949年增長1.4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市工業總產值達6.08億元,比1949年增長3.3倍;農業總產值也1949年的3.38億元增長到1957年的6.4億元。
        在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杭州人民以極大的熱情進行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工作出現了大發展的勢頭。然而,由于人們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缺乏認識,受以階級斗爭為綱、急于求成等“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杭州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和以后開展的多次政治運動,曾經造成階級斗爭的擴大化,使廣大干部、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曾經出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為主要表現的“左”傾錯誤,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六十年代初經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濟形勢迅速好轉。但不久 ,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了更大的破壞和損失。盡管如此,由于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杭州的經濟和各方面建設事業仍然在曲折中向前發展。到197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28.4億元,比1957年增長2.14倍;全市工業總產值達43.96億元,比1957年 增長6.23倍。特別是在“大躍進”期間新建、擴建的一大批大中型工業企業,經過不斷的建設、整頓和改造,大多數都得到鞏固、提高和壯大,在全市開始形成 半山的鋼鐵機械工業、拱宸橋的輕紡工業、古蕩留下的電子儀表工業、望江門外的食品工業、蕭山龍山的化學工業等主要工業區。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杭州與全國各地一樣,貫徹了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出現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通過批判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思想影響,落實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調動了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逐步發展。
        在農村,廣大農民以務實的創造精神,逐步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到1984年,杭州市農村已有98%的大田作物,82%的集體山林、90%的魚塘和社隊企業實行了聯產責任制,同時 普遍實行了政社分設,逐步建立統分結合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大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商品經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杭州農村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農村改革的順利進行,推動了城市改革的逐步開展。城市改革以搞活企業為中心,實行簡政放權,減稅讓利,擴大和落實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建立和完善各種經濟責任制,逐步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營實體 。圍繞搞活企業這一中心環節,推行計劃體制、價格體制、金融體制、流通體制和勞動工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同時,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商品流通,促進橫向經濟聯系和合作,鼓勵發展城鄉個體和私營經濟。積極擴大 對外開放,開展對國外、境外的經濟交流和合作,發展來樣生產、來料加工、來件 裝配和補償貿易,并開始直接引進外資,興辦合資、合作和獨資企業。
         杭州的改革開放雖然只是開始起步,但它已經象一股強勁的春風,迅速吹遍城鄉大地,各個方面都充滿生機和活力,各項事業都以異常的速度向前發展。從1978到198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15.2%,大大高于前29年平均每年遞增7.2%的幅度;全市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8.7%,也高于前29年平均每年遞增12.6%的幅度。在工業生產中,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全市鄉鎮工業產值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6%上升到1985年的25%。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大大加快,其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8.1%上升到1985年的24.8%。在市政建設方面,加快了舊城改造的步伐, 古老的中河、東河開始進行徹底治理,大批新建住宅拔地而起,原來那種“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的狀況正在迅速改變。

        (五)
        杭州由于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經過廣大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開發建設,現已成為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新型城市。它既是浙江省的政治中心,又是浙江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1985年,杭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90.49億元,人均1675元;其中市區人均3633元。
        杭州在農業生產方面,是多種經營比較發達的地區,不但盛產水稻等糧油作物,而且盛產蠶繭、棉麻、茶葉、竹木、水產、蔬菜、水果等。198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180萬噸,平均年畝產814公斤。杭州的絡麻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茶葉產量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杭州的手工業生產歷來相當發達,近百年來現代工業逐步興起,現已形成以加工工業為主、輕重工業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技術比較先進的工業結構。1985年,全市工業有大小行業128個,鄉以上大小企業5800個(其中大中型企業89個),職工75萬人,總產值達146.35億元。1984年杭州已進入全國10個工業產值超百億元城市的行列。杭產工業品在全省居于重要的地位,有些產品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傳統的絲綢和紡織品生產中,綢緞、棉紗、棉布、針織品、化纖、麻袋等產品的產量占全省首位,且是出口紡織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在輕工業的50多個大類產品中,機制紙、啤酒、自行車、手表、肥皂、燈泡等23個大類產品的產量均占全省首位,其中縫紉機、保溫瓶、銅板紙等8大類產品系省內獨家生產。解放后迅速發展起來的機械、電子工業中,生產的品種和規格已達7000多種,并且涌現出空分設備、工業汽輪機、平面磨床、船用齒輪箱等一大批名牌產品。
        杭州地處錢塘江下游和大運河南端,加上滬杭、浙贛等鐵路先后建成通車和公路、航空等的興起,水陸交通比較便利,長期以來成為周圍地區物資集散和商品交流的中心。尤其是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內外貿易更趨興旺。1985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41億元,比1978年增長2.7倍,比1952年增長14.4倍。1985年全市外貿收購總值達7.27億元,比1978年增長74%。經濟生活中的橫向聯系不斷擴大,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和協作廣泛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1985年全市有2570個企業同省內外的6500多個單位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系,其中同省內各地市縣的協作項目占四分之三。
        杭州的教育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已經建立起從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的完備體系。1985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4800多所,在校學生71萬多人。在高等教育中,除有馳名海內外的浙江大學和浙江美術學院外,還有杭州大學 、浙江工學院、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絲綢工學院、杭州電子工學院 、杭州商學院、杭州師范學院等20所,在校學生近3.7萬人,為省內外培養了大批的各方面建設人才。
        近代,西方科學技術開始傳入杭州,在工農業生產和建筑、交通、醫藥衛生等方面陸續采用了一些現代科學技術。解放以后,杭州的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85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科學技術研究機構近300個,其中包括聯合國國際水稻研究中心、中國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杭設立的科研機構、省屬科研機構50多個。全市各類科學技術人員達6萬多人。在杭的各種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三。
        杭州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一定的基礎。在中醫藥方面,歷代名醫輩出,名店迭起。辛亥革命以后,西醫西藥迅速發展,現代醫療機構陸續建立。1985年,全市共有縣及縣級以上醫院59家,其中包括浙醫大附屬一、二醫院、浙江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等省內重點醫院,以及浙江省腫瘤醫院等重點專科醫院。
        杭州的文化藝術事業歷來相當繁榮。1985年全市有 越劇、昆劇、京劇、音樂、歌舞、雜技、曲藝等表演團體27個。地處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研究金石篆刻和書畫的藝術團體,名揚海內外。杭州的文學創作相當活躍。新聞、出版、圖書、博物、廣播、電視和體育等事業也都有相當的基礎和規模,在全省居于中心和主導的地位。

        (六)
        杭州不但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國內外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這是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經過長期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
        杭州所以被稱為美麗的城市,主要是因為有一個美麗的西湖。西湖原是杭州灣的一個小灣,后來由于自然變遷,與大海隔斷而成為湖泊,經過歷代的不斷疏浚和建設,在西湖之中和西湖周圍,陸續出現了許多風景點。這些風景點各具特色,既有自然風光之美,又有人力創造之功,把西湖打扮成多姿多彩的璀燦明珠 ,而且有朝夕晨昏之異,風雪雨霧之變,春夏秋冬,儀態各殊,古往今來令無數中外各方人士傾慕不已。
        杭州所以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還由于秀麗的自然風景與豐富的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杭州悠久的歷史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各地已發現的文物古跡達一千多處,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0多處。它們之中有“良渚文化 ”遺址,有建于吳越國時期的六和塔、白塔和保俶塔,有建于東晉的靈隱寺和建于唐代的鳳凰寺,有著名的飛來峰造像和慈云嶺、煙霞洞等造像,有南宋的皇城遺址和官窯遺址,有建于清代的文瀾閣和西泠印社,有愛國名將岳飛、于謙、張蒼水和辛亥革命先行者秋瑾、徐錫麟、章太炎等人之墓。人們來到杭州,不但可以飽覽湖光山水之美,而且可以身臨歷史文化遺跡,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熏陶。
        杭州由于政治、經濟和自然環境等關系,使它成為人文薈萃之地。歷代許多文化名人,如著名的詩壇巨子白居易、林和靖、蘇東坡、陸游,著名的藝術大師馬遠、黃公望、吳昌碩、李叔同、黃賓虹、潘天壽 、豐子愷、常書鴻,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魯迅、郁達夫、夏衍,著名的戲劇家和表演藝術家洪昇、蓋叫天,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沈括、畢昇、茅以昇、 竺可楨、蘇步青、錢學森,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蔡元培、馬敘倫、陳望道、沈鈞儒、馬寅初等等,都同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在杭州留下許多足跡和著作,給杭州增添了光彩,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
        杭州解放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西湖名勝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建設,使原有的景點更加光彩奪目,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景點。為了從根本上改善西湖的水質和周圍環境,對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對西湖風景區內的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對西湖周圍的群山植樹綠化,并于1985年動工興建西湖引水工程,以錢塘江水作為西湖的新的水源,從而使西湖的山更青,水更碧、景更美。
        在加強西湖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建設的同時,杭州市還在西湖外圍開發建設了靈山幻境、瑤琳仙境、靈棲洞、千島湖、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等新的風景點 。“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名勝區,于八十年代初與西湖風景名勝區同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杭州市由于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十 分豐富,歷來為國內外人士游覽向往之地。解放后幾十年來,各國來華訪問的國家 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其他外賓和華僑,不少曾來杭州參觀游覽。我國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也多次來杭開會、工作或休息,許多重大 事件都在杭州留下記載。1978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興起,杭州的旅游事業加快了發展步伐。1985年全市共接待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23.84萬人次,比1978年增加3.46倍;接待國內游客1550萬人次,比1978年增加1.6倍。由于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飲食服務、交通運輸、郵電 通訊和國內外商業貿易、經濟合作等的快速發展,對杭州的現代化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七)
        杭州作為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城市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杭州存在的一些劣勢也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杭州的自然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缺乏煤炭、石油和鋼鐵等能源、原材料,也缺乏出海深水港口。杭州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只有0.57畝,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杭州雖然地靈人杰,人民勤勞智慧,但是許多舊的思想觀念,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
        全市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團結一致、開拓進取、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發揮杭州的各方面優勢,揚長避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把杭州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人間天堂”而奮斗。


      杭州市美食

      ·明珠香芋餅 ·油冬兒 ·蔥包檜兒 ·酥皮芋蓉盅 ·香炸雪梨 ·木瓜酥

      杭州市特產

      · 王星記扇子 · 邵芝巖毛筆 · 杭州絲綢

      杭州市旅游特色

      西湖西線游覽景點之烏龜潭 在未來的楊公堤邊,眼前有一潭清水,這就是烏龜潭了,當下雨時,雨水在烏龜潭的水面上,濺起了點點漣猗,輕輕地蕩漾開去。沿著廣闊的水面往前看,是一排挺拔的杉樹,頂著早春的寒風精神地站著。... 西湖南線游覽景點之西湖新天地 西湖新天地是一處園林,歷史文化濃郁的休閑旅游景區。它以杭州獨特的園林,歷史建筑為基礎,將自然與時尚,歷史與現代相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國際水平,集世界知名品牌,慘飲、零售、文化、娛... 朱家里(西湖新十五景之一) 朱家里是梅家塢茶文化村二期整治工程的主要區域,位于梅家塢老村梅靈路以東,面積約68400平方米。相傳五代吳越時期,吳越王在云棲塢建寺后,一梅姓人家便在寺外三里的塢內安家,后逐步擴大...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僅5公里,占地約10平方公里,目前開放的第一期景區,約為3.2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首個國家濕...
      分享
      杭州旅游:
      淳安縣旅游 富陽市旅游 杭州市旅游 建德市旅游 臨安市旅游 桐廬縣旅游 富陽旅游
      ?